庚子年,历来被称为“庚子之难”,有人说这是个偶然,但梳理一下时间轴,你会发现庚子鼠年确实是个“多事之秋”。
历史上的庚子疫情
460年(南北朝孝武帝大明四年),都邑疫疠。
880年(唐僖宗广明年),江西春末,信州疫疠。
1000年(宋咸平三年),江南频年旱歉,多疾疫。
1360年(元至正二十年),南方地区疫病流行。
1540年(明嘉靖十九年),江西旱灾,正月不雨至五月,民大饥,病疫,哀鸿遍野。
1900年(清光绪二十六年),河北春夏秋三季,直隶南部严重旱灾,四月以后京师、天津喉症、瘟疫大作。甘肃华亭大霖雨,人多伤寒。贵州平坝大疫。广东春季,在海口地区及临高县发生鼠疫。
2020时逢庚子,肺炎疫情成了全世界的热点,时时关注,时时防疫,时时不敢懈怠。
在最关键的时候,中国人民及时的奋战疫情,终于迎来了0增长。中国人一直很讲“时”,论时机、辨时令、看时候。
我们先来说说惊蛰这个时,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这是个自然循环,可以看个图。
在八卦中,坎卦为冬天,震卦为春天。
冬至时,坎水的寒气当令,万物伏藏,这称为蛰,所以“虫”在地下嘛。
而惊蛰,就是惊动,春雷生发,惊醒了伏藏的动物。在《易经》中讲到“帝出乎震”,震就是震动、生发、阳气复苏,从八卦图上看,震卦在东方,属木,木为春天,时令二月,蛰虫惊动。
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被认定为“寒湿疫”,什么是寒湿呢?这就是发于特定时令的,寒湿是寒气所致,活跃于冬天。
中国传统中医理论认为,天有四时五行,生寒暑燥湿风,人也有五脏化五气。肝属木,肾属水,肺属金,心属火,脾属土。
《黄帝内经·阴阳应象大论》中说:“冬伤于寒,春病必温;凡热病者,均伤寒之类”。
此次疫情发于寒湿节气,就是因为冬天寒气过盛,导致寒湿侵入。若肾气不足,便易遭侵扰。
按中医理论,此是“肾阳不足,阳气发于外表,便会形成热症”,所以天气回暖,疫情虽有所控制,但病毒在春寒余气里并没有完全消失,春天阳气上升,郁热加重就成了温病。
“强大自己,才能百毒不侵”
我们都知道疫情患者会发烧,为什么会发烧?给大家介绍一下:
中医讲,“伤于寒而病热”。有些人肾气不足,就不会耐寒。所以我们自身防疫的重点并不仅仅是依赖口罩,而是从“护好自身正气”开始。
简单说,就是:把五行调平衡!
肾是先天之本。这是我们人体最根本的阳气,是能量之源,所以我们要壮肾阳,阳气十足的人自然就会抵御寒冷。
按中医理论这是“心肾相交”,《易经》的六十四中有一个卦叫水火既济,这就是下面的肾气十足,就会壮心气。坎卦是肾,离卦是心,肾气足则肝木好,木气足则心血充盈。
心气和肾气十足,中焦就会行的通,因为中焦属土,这就是脾土的运化作用,所以我们要健脾益气。
脾土能运化全身水湿,脾土有力就生肺金,疫情患者除了发烧,最多的症状就是呼吸困难和咳嗽,因为脾胃若虚寒,肺气就弱,而形成呼吸困难、咳喘。同时,肺是化痰之所,肺气虚则不能化痰,引起肺实,引起病毒患者呼吸困难。
肺气不足了,反过来无法生肾,使肾气虚弱。
“养身养心”
面对疫情,如何养呢?
一、养身
惊蛰,万物萌动,阳气生发,但是气的生发正是病毒向我们挑战的时刻,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时候,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应该注意,谨慎生活。
若饮食不节,饥饱无常,脾胃损伤,则气血无源,机能紊乱,体虚易病。
惊蛰之后,倒春寒的气候,避免饮食不当引起腹泻、胃积食,免疫力的降低就是疫情对身体的再次挑战,因此要饮食合理,健脾补肾。
万物以阴阳为根,四时也有阴阳变化,人应顺应自然的法则:起居规律,适量运动,增强免疫力。
传统中医学一直讲“子午流注”,这是一个时令的大阴阳,把握好时间的阴阳,才能让身心平衡!
子时:23:00——1:00胆经当令
此时我们应该睡得正香,因为胆需要新陈代谢,子时入眠了,它才可以工作,这个时候是人心脏功能最弱的时候,子属水,心属火,水旺火弱的道理。
卯时:5:00——7:00大肠经当令
这个时候,可喝上一杯温水,可利于通肠排便。早上起来阳气生发,最好不要饮凉水,损害阳气。
辰时:7:00——9:00胃经当令
这是个按时吃早餐的点,若长期不进食,可能会引发胃炎、胆囊炎。
巳时:9:00——11:00脾经当令
此时可再加一杯水,因为脾为后天之本,主消化吸收,运化水谷。
午时:11:00——13:00心经当令
心脏是推动血液运行的,中医讲“心藏神”,此时适合午睡小憩,利于养心,能让下午和晚上的精力充沛。
申时:15:00——17:00膀胱经当令
抻筋拉骨,利排尿,膀胱把水液排出体外,适合多喝水,尽量不可憋尿。
酉时:17:00——19:00,肾经当令
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,因为酉时属金,金来生水,此时不适合剧烈运动。
二、养心
万病还需以调心为上,古人说“心乱则百病生,心静则万病灭。”
若心气不平,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,惊则气乱,劳则气耗,思则气结。
当然,气机不畅,就会使五脏六腑五行运转不利。所以,要放松身心。
讲时论时,在这个最关键的时令下,我们还要时时防疫,更时时不忘养生。
原创文章,作者:风水先生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fengscn.com/content/6947.html